较新规划出炉!2030年四川常住人口达到8470万人左右

搜狐焦点成都资讯 2022-02-16 20:44:3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月15日,《四川省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公布。到2030年,四川的总和生育率将力争达到1.6左右,常住人口将达到8470万人左右。 据悉,2020年末,四川全省常住人口为8367.5万人,总量居全国第5位,较2010年增加325.7万人;户籍人口为9081.23万人。但与全国

2月15日,《四川省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公布。到2030年,四川的总和生育率将力争达到1.6左右,常住人口将达到8470万人左右。

据悉,2020年末,四川全省常住人口为8367.5万人,总量居全国第5位,较2010年增加325.7万人;户籍人口为9081.23万人。但与全国其它很多地方类似,四川的人口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2020年末,四川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6.93%,居全国第3位,较2010年提高5.98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0—14岁人口占比16.1%,居全国第21位,较2010年下降0.87个百分点,处于严重少子化阶段。

(图源见水印)

从家庭户均人口规模来看,为2.51人,比2010年减少0.44人,家庭小型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性别比102.19,较2010年下降0.95,性别结构更趋合理。

人口素质持续提升。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6岁,较2010年提高2.81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4年,较2010年提高0.89年。16—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20.73%,较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人口分布加快集聚。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3%,较2010年提高16.55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加快。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2093.78万人,较2010年增加581.89万人。7个区域中心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较2010年增加137万人,42个县(市)实现县域和县城常住人口双增长。

02

人口增长趋势放缓、生育水平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这是摆在全国的一道“人口难题”,四川亦不例外。如何提升人口数量与素质也成为关键。按照《规划》,到2030年,四川全省的总和生育率将力争达到1.6左右,常住人口达到8470万人左右,16—59岁人口占比稳定在60%左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技术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00万人。

(主要发展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四川将力促人口流动合理有序,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水平、产业集聚程度更加协调,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人口集聚更加明显。到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左右。

(图源见水印)

03

在保障方面《规划》也提出了诸多具体措施,而与房地产相关联的则有:将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鼓励国有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各级政府推动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工业(产业)园区利用自有土地或设施新建、改扩建托育服务设施等。

在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方面,《规划》有11个看点值得关注,也势必会给未来一段时间的城市发展策略、人口发展方向产生直接影响: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有序引导人口落户,在具备条件的区域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二、提高城市居住证发证量和含金量,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三、健全随迁子女入学入园政策,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保体系之间无障碍转移。

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支持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和省政府确定的城市多渠道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稳妥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五、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健全城镇化“人地挂钩”政策,优先支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多的城镇建设。

六、引导人口适度集中集聚。遵循人口流动和集聚规律性特征,引导人口向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有序转移、适度集聚。

七、合理调控成都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完善中心城区积分落户和条件落户政策,推动以产业升级调整人口存量、以功能疏解调控人口增量。

八、完善成都郊区新城配套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宜居环境,引导人口向郊区小城市、县城、重点镇合理分布。

九、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动德阳、眉山、资阳有效承接成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增强都市圈人口吸纳能力。

十、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发展能级、功能品质,培育发展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大城市和50万人以上中等城市,提高人口集聚度。

十一、统筹产业发展、人口规模和就业需求,推动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小城市、县城、重点镇综合承载力和服务配套功能,支持有条件的镇建设县域副中心,促进人口向县城和县域副中心集聚。

来源:锐理数据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