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美元背后的“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地缘优势+优势产业 助力成都企业丝路掘金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2-09 00:24: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成都每经记者余蕊均摄影记者张建种种迹象显示,四川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四川对“一带一路”沿线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近八成。

成都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摄影记者 张建

种种迹象显示,四川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四川对“一带一路”沿线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近八成,外商投资合同金额和到位金额增速均超70%,更重要的是,川企“走出去”的意识、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企业“乘风出海”。截至目前,成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建和筹建项目已达到166个,涉及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事实上,作为省会城市,成都近年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在不断完善通道建设的同时,更致力于推动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不久前,成都公布了首次对“一带一路”建设阶段性成效的验收结果,根据2014年~2016年的综合指标,新希望、天翔环境、通威股份、天齐实业等10家企业被评为2016年度成都“一带一路”跨国领军企业,新筑路桥、八益家具、老房子餐饮等20家企业入选“一带一路”跨国成长企业。

梳理这30家走在“一带一路”建设前列的成都企业,不难发现,它们多从东南亚、南亚等地理空间相对较近的地区开始布局海外,通过贸易、投资等多种方式“走出去”,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共商、共享。

应该说,得益于“一带一路”,成都迎来了崭新的开放格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则用行动和业绩反映着建设的成效。“领军企业和成长企业呈‘梯队式’发展,它们代表了成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借助这些行业标杆,推动更多的本地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海外布局 多以东南亚、南亚为起点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进军全球市场,排名前列步从哪儿“下脚”,不仅考验着企业的战略眼光,更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记者梳理较新出炉的这30家“一带一路”跨国领军和成长企业发现,“近水楼台先得月”,包括越南、老挝、孟加拉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常常成为成都企业“走出去”的排名前列站。

以位居领军企业榜首的川商“老大哥”新希望集团为例,其早在1997年便开始进行海外业务探索,并于1999年在越南投资兴建了排名前列家饲料公司,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布局。

近年来,新希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围绕农业、食品、技术等内容,接连在印尼、缅甸、斯里兰卡等地进行了投资,与此同时,更将产业触角伸向了澳洲、欧洲、北美等农牧业资源发达国家和地区,“越走越远”。

记者注意到,包括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华鑫天成实业有限公司、成都市新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四川安和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多数企业也选择了相似的“行军路线图”。

那么,对于这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而言,此举背后是何考量呢?中铁隆集团的回答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自2004年开始尝试与美国、法国、丹麦等外国公司合作后,便有意识地选择骨干人员赴海外多个市场考察,并于2010年尝试性地在沙特阿拉伯成立了分公司,开始正式试水海外工程市场。但是,由于沙特特殊的政体、法律、语言等原因,中铁隆在沙特的业务发展并不理想。之前关注的非洲部分市场,也由于距离遥远,市场尚不成熟,而最终没有实质性进入。

中铁隆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倒是距离中国较近的南亚地区市场,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发展的孟加拉和斯里兰卡。”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中铁隆早前积累的经验和人才为其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今年会在稳定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尼泊尔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调研进军其他南亚及东南亚国家的机遇,在立足海外施工管理的同时,探索投资实体经济,扩大多种经营的模式。”上述负责人表示。

瞄准基建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如果说东南亚、南亚地区是成都企业出海的“跳板”,基建市场则是多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基石”。

在此次成都评选的30家“一带一路”跨国领军和成长企业中,包括华西集团、中国成达工程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在内的10余家企业均瞄准了海外基建合作的先机。正如安和水利水电相关负责人所言,“基础设施建设是持久工程和庞大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建项目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以较早“走出去”的华西集团为例,这位“善建者”参与的项目除商业楼盘外,还包括马来西亚登嘉楼开启桥、赞比亚卢萨卡国际机场项目、尼泊尔博卡拉机场等技术要求高、关乎民生的项目。

当然,基建出海绝非简单的产能转移。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设施联通”这一重要内容从设想变为现实,其背后离不开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实现“五路”长远目标的坚实基础。

根据《成都市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后称《行动计划》),“产能合作”正是成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的重大举措之一。

成效已经显现。举例来看,作为“成长企业”代表,德通环境在坦桑尼亚建设了世界排名前列座剑麻沼气工程,并在多个非洲国家推动沼气技术合作;四川路桥矿业投资的阿斯马拉铜金多金属矿开发项目,被评为国家“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而新筑路桥作为中白工业园首批入园企业之一,“新筑奥威超级电容研发及生产中心项目”计划于2018年4月运营投产,届时,其生产的车载超级电容器将应用于城市公交车和有轨电车等产品上……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四川铁科相关负责人就表示,为更好地应对“一带一路”带来的国际市场需求,公司实施了本土化与标准化相结合的研发生产模式,“因为就地取材进行研发生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品质,使产品适用性和实用性大大提升,同时也提升了铁科在当地的影响力。”

成都

“成都服务” 助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按照《行动计划》,到2018年,成都要初步建立全方位、多领域、高水平“走出去”发展格局,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高本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如何体现“高水平”?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要“走出去”与“引进来”更好结合,还需要推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同步发展,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开放。

以此次获评的30家企业为例,一系列以高科技、IT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夺人眼球。力方数字科技的数字视觉服务、万创科技的物联网及云计算、锐成芯微科技的半导体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轻资产在带来高附加值的同时,也为“成都服务”美誉度的提升提供了助力。

作为“领军企业”的代表之一,海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发展壮大后的国际扩张是必然选择,但一定要立足自身。为此,海特始终围绕“拓展航空产业链”这一目标,不断尝试“走出去”。

早在2015年,海特集团就投资建立了新加坡航空培训中心(AST)。“这是海特首次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投资,更是中国航空企业首次在新加坡进行重大投资。”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表示,“它标志着海特在打造亚太地区航空产业链的道路上迈出了排名前列步,也标志着海特的国际业务正式起航。”

另一个例子是,自2014年起,天翔环境以收购德国、美国等多家公司股权的方式,不仅突破了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水环保处理领域的垄断,建立了全球化采购销售体系,同时,公司也实现了从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环境综合服务业的战略转型,剑指“全球先进的环境保护综合服务商”。

无论是布局海外项目还是实施海外并购,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更大的掘金空间,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逐步实现全方位、多领域、高水平“走出去”。

应该说,4年多来,丝路之上“商旅不绝于途”的景象正在重现。正如成都兴城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希望通过省市企业‘抱团出海’的方式,共同寻求融入全球经济的投资机会,不断提高投资成功率和收益率,加快‘川字号’企业的全球化布局。”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