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要变天?全国集中供地延迟,成都“土拍”恐生变!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在今年5-6月,全国范围内的主要城市,排名前列轮集中土拍大戏轮番上演,好不热闹。而在今年7-8月开始,原本各城市的第二轮土拍陆续进行,但现实情况却是却未能如期上演。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杭州、苏州、长沙、青岛、天津、济南、沈阳等十余个重点城市已经中止或延期第二轮集中土拍时间。
其中,楼市风向标深圳、上海也都推迟了第二轮土地集中出让计划。
这一系列的反常表现,不禁让人产生各种联想。
于是,“土拍新规将出炉”的消息不绝于耳。
难道真的是暴雨欲来?
为何会推迟土拍?
为何突然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从排名前列轮土拍的结果看出一些端倪。
今年上半年,22个重点城市全部完成首批集中供地出让,合计成交住宅用地878宗,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112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0690亿元;整体成交楼面均价9591元/平方米,较2020年成交楼面均价上涨38.3%。
排名前列轮的集中供地成交数据中,超过了平均溢价率15%这道红线的有:厦门34%、合肥28%、杭州26%、深圳23%、宁波22%、重庆24%、福州21%、武汉19%、南京18%、无锡16%;
平均溢价率低于15%这道红线有:青岛1%、郑州2%、长春2%、上海6%、成都7%、苏州7%、北京8%、长沙8%、济南9%、沈阳10%、天津11%、广州12%。
22个重点城市首批集中供地成交整体情况 表格来源:中指研究院
原本集中土拍的目的,大抵的为了给楼市降温。然而,从多个城市情况来看,集中土拍并未给楼市降到温,反而让市场燥热起来……
所以,土拍规则调整,也就不难理解了。
“土拍规则”如何改?
8月11日,市场放出了一个重要消息。
自然资源部对部分集中供地试点城市的供地部门作出新的部署:
明确要求单宗地溢价率不得超过15%,绝不允许通过提高起拍价格调整溢价率,否则将严肃公开处理,严控城市楼面地价新高。
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参加宅地竞拍企业需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
建立有效的购地审查制度,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购地资金的来源审查。
单宗地溢价率不得超过15%,绝不允许通过提高起拍价格调整溢价率,严控城市楼面地价新高。
在达到地价或溢价率上限的时候,不得以竞配建等方式增加实际地价,可通过一次性合理报价、摇号、竞更高更优品质建设方案等方式确定竞得人。
业内分析,此轮集中推迟土地拍卖,主要是出于“稳地价”考虑,加强购地资金来源审查,优化土地竞拍规则,控制好单宗住宅用地溢价率。通过锁定地价,稳定房价,进而抑制市场热度。
随后,全国多个城市发布了第二轮住宅用地集中出让公告,也证实了这一消息。
7月30日,杭州发布了2021年第二批住宅用地集中出让公告:提升房企报名门槛,采用保证金模式报名,保证金普遍为起拍价的20%;首次推出10宗“竞品质”试点地块,并且溢价率上限为10%,“竞品质”试点地块全部实行现房销售;其余地块土拍的溢价率上限由之前30%调整为20%。
8月10日,天津发布补充公告,延期出让第二批集中供地并对土拍规则做出较大调整,明确调整后61宗地块较高溢价率不得超过15%,竞价达到上限后以摇号方式出让,并提高房企参拍门槛,要求企业提供资金来源承诺和资信证明。
8月11日,惠州发公告称有一宗地块终止出让,直接提到了,该地块需要完善房价地价联动措施,现暂时中止该地块网上挂牌出让,待完善房价地价联动措施后再恢复挂牌出让。
福州也在公告中提出,对土拍规则进行调整,地块的出让方式全部采取“限地价、摇号”方式;两宗地块有下调起拍总价,较高溢价率不超过15%;严格控制房企的资金来源等等。
可以说,土拍规则是大概率是要变的了。
成都“集中土拍”会调整么?
此次调整,主要是为了“稳地价”,将着力建立房地联动机制,推广北京市的做法,限房价、控地价、提品质,建立购地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建立购地资金审查和清退机制。
目前来看,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对开发商实力要求很高之外,这对房企的现金流是一场极大的考验。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新规甚至会直接地限制一批房企进入土拍市场。
但对于购房者而言,这一新规从源头到终端,较大程度降低了对于未来房价上涨的预期,也能确保了住宅品质。
虽然排名前列批次成都的土拍整体溢价率不高,对于土拍成交价的控制还是相当到位,但是部分地块对于配建要求还是不低的。
根据以往的政策调整来看,成都,作为西部代表性城市,势必会跟随大政策方向。
但也不必过度担心,“稳地价”对于购房者来说是好事。
来源:二哥说成都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