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庭栋:让老文化焕发新活力,期待再现“水润天府”盛景

人民网 2018-10-09 10:03:2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锦江区委七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成都市作为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中的“主干”。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锦江区委七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成都市作为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中的“主干”,锦江区作为“主干”的“中优”核心城区,锦江区委提出了“商业商务中心、国际时尚标杆、天府文化窗口、品质生活典范”的功能定位,以新经济和总部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商业商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加快构建“1 1 3”现代产业体系。

被喻为“成都文化活字典”的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他会从怎样的角度解读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对于锦江区做强天府文化窗口功能支撑又持怎样的观点?

谈成都:“这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时隔61年,袁庭栋回忆起青年时代初到成都求学时看到锦江江面上船舟穿梭的情景依然清晰明了。

被喻为“成都文化活字典”的袁庭栋,1957年从绵竹到四川大学读书,就这样,在成都一住就是几十年,再也没离开。他很肯定,他喜爱成都,不仅是出于情感,还出于理智。《天府的记忆》出版时,编辑让他写一个序,他写道:“我爱成都不仅是出于情感,还出于理智。这种‘理智’是指理解、认识。”

袁庭栋对成都的喜爱是浸润在字里行间,润物无声。多年来,他凭借对巴蜀文化的潜心研究和发掘整理,先后撰写编辑出版有关天府文化书籍、著作40余部,多次出任中央、香港以及省、市大型巴蜀人文纪录片和电视栏目的策划和顾问。其中,被著名诗人流沙河称赞为“功德无量,少有”的《成都街巷志》,更是袁庭栋集大成之作——该书以二十多年的资料积累,近五年的辛勤考察与梳理,用1200幅图片、70万字生动、详尽地介绍了500多条成都街巷及城池、河道、桥梁、历史建筑,成为首部全面挖掘介绍成都老街老巷历史的作品。

谈发展:“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可以做到双赢 ”

“街巷是死的,有了人,它才变得生动,有趣味。”袁庭栋感慨到,人有记忆,城市也一样,尤其是像成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它的记忆刻印在一道道城墙上、一座座桥上、一条条深巷中。他认为,近代文化代替传统文化肯定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在近代化过程中传统的文化也应该想方设法保留那么一点符号。《成都街巷志》就是以街、巷为载体,把成都的历史非常生动的,非常有质感的反映出来,为后辈留下一个老成都的真实面貌。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是否不可调和?袁庭栋的答案是:完全可以做到双赢!他对锦江区的大慈寺太古里项目推崇备至,认为它就是双赢的一个经典案例。他讲述到,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大慈寺世称“震旦排名前列丛林”,其重建过程几经波折,难点和核心在于如何对大慈寺及周边文物建筑进行重建与修复,并为整个区域赋予新的生命活力。“政府是用了心的,设计师是动了脑筋的”袁庭栋解释说,政府在太古里规划时就确立了以国际视野重现成都中心的市井风貌的思想,太古里的设计者以此为愿景,通过色彩、形态、古迹利用的匠心独运,最终实现了大慈寺的文化积淀与现代商业和谐融合。

谈锦江:让老文化焕发新活力,期待再现“水润天府”盛景

袁庭栋对成都的喜爱是发自于言语之间,叩击心灵。这些年,他穿梭在成都的街头巷尾,平均每个月都会有一两次受邀在图书馆、学校等地做讲座,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每到一处,精妙的演讲,透彻的阐释,一次次触动听众的心灵,让聆听者心中留一份对天府文化的敬畏。

“天府文化是成都的灵魂,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现代城市生活品质、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精神的阐释。”当前,袁庭栋十分关注成都新一轮总规里面天府锦城建设,他认为,锦江历史底蕴深厚、文脉资源丰富,是彰显天府文化的魅力城区,应该抓住天府锦城建设的机遇,系统梳理区域内街巷肌理、历史建筑和历史文脉,按照“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定位,精心打造一批成都文化符号,让老文化焕发新活力。“锦江与府河交汇的合江亭就是一个宝贝。”袁庭栋建议,始建于1200年前的合江亭,古时是人登舟出川的主要口岸和市井游玩的热闹场所,政府应该恢复地标古迹、园林景致、民俗节庆,全面提升河岸环境景观,打造天府文化的重要窗口,再现“水润天府”的盛景。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