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数据对比,31省份哪里的人最“有钱”?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一个人工资10万,一个人工资1万,两个人的收入差距是10倍吗?”也可能是50倍甚至更多。#月薪1万与10万的真实差距#这个话题三不五时就会被拿出来讨论,有人给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同样是在上海,公寓2500,吃饭3000,各种电话费电影交通去掉3000,也就是一个月只能剩下来1500,这是一个人的实际收入;而另一个人10万块钱收入,就算生活成本是这个三倍也不过25000,还能剩下75000。”
GDP、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社消零总额、一般公共预算和支出……每到年终盘点地方“成绩单”或预测未来前景时,这些宏观性指标总是频繁出现。但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自己钱袋子鼓不鼓”才是衡量一个地方实力的较佳指标。
前几天城叔推了一篇“谁是中国进步较大的城市”的文章,评论区出现了不少呼声:
把目光聚焦在个人身上,哪里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钱从哪儿来;哪里人的开销较大、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今天我们用数据说话,全盘对比5年31省份的相关数据,看看哪些地方变化较大。
注:文中数据为2014-2019年数据,来源2015-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
钱从哪来?
仅8地财产净收入占比高于全国
图片来源:摄图网
刚刚过去的2020年,“打工人”火了。每个以梗自嘲的“打工人”,大多有一个财富自由的梦。
居民可支配收入,就与每个人“财富自由”的梦想直接挂钩,指的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那么到底哪里的人,离这个梦想更近?
△ 2019年31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加粗指标为全国平均水平线(下同) 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根据上图数据可见,2019年全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下同)31省份中,仅有9地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30732.8元的平均水平,且中西部地区省份无一在列。
其中,上海、北京以人均近7万元的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均值的2倍以上;浙江、天津、江苏分列三至五位,处于4万元的区间。
相较而言,2万元的梯队占比较大:包括重庆、湖北等在内的共19个省份,占到了全国6成以上的比例。
这一数据,较五年前有巨大的提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67.1元,2019年数据较其跨上又一个万元大关,拉升程度在一半以上(52.4%)。
分地区看,有25省份增幅在50%以上,贵州、云南两地增幅超过60%,西藏的数据甚至高于80%。相比之下,内蒙古、天津、山西和吉林,增幅仅在40%区间;辽宁和黑龙江,更以39.4%的成绩垫底。
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钱都从哪里来?对许多普通“打工人”而言,工资是主要收入来源。数据上看,五年过去,全国工资性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半以上的省份数量没变,依旧是26个。
变化体现在具体省份上——2014年全国工资性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0.5%、50.4%的黑龙江和四川,在2019年占比下滑,被西藏和吉林取代。
此外,处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及以上的省份数,由2014年的12个增加到2019年的15个,增加了海南、江西和甘肃3省。
△2019年31省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元)占可支配收入比例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的解释,按收入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 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相关组成的增幅 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财产净收入,即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如利息净收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出租房屋净收入等。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就曾指出,城乡居民收入能否持续增长,有总量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是总量性因素;收入中某个部分比重提高,是结构性因素。“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进而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
△ 2019年31省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元)占可支配收入比例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相较于2019年工资性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多达15个,而财产净收入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8个,且较高比例都在15%上下。
对于未来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已专门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钱花哪里去?
居住成本沿海地区前五占四
图片来源:摄图网
消费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器”。
整体来看,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4年的14491.4元已提升为2019年的21558.9元。不考虑物价因素,前后数据提升近一半(48.8%)。但与同阶段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的增幅,仍有3.6个百分点的差距。
从具体省份上来看,与五年前相比,2019年高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省份总数未变,共9地入围,分别为: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广东、江苏、福建、辽宁以及湖北。
这当中湖北是较新上位,而曾在2014年位列第七的内蒙古,在2019年退居第十位。
△ 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及财产净收入占比高于全国均值省份的对比 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我们都很清楚,城市经济效率高,意味着就业机会也多。与此同时,物价,房价等一系列成本就会跟着攀升。
具体来看,2019年人均消费支出排名前四的省份,均较2014年上升了一个万元台阶,上海、北京跨入40000元水平,浙江、天津则提升至30000元区间。
钱到底花去了哪儿,从现实的考量来看,“生活成本”中较大一块的开销,始终是“居住成本”。
△ 2019年31省份居住支出(元)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2019年的人均支出额上,北京、上海两地的居住支出数据均在15000元以上,已接近支出额排第三的浙江(8403.2元)的两倍,是贵州的5倍多,约西藏的7倍;居住成本占比上,排名前五的省份中,有四个位于沿海地区。
纵向对比,2019年31省份居住支出的额度及占比差异,在进一步扩大——
北京的居住支出从2014年排名第二的不到1万元(9497.7元),跃升到2019年的排名前列位15751.4元,涨幅超过65%。上海也由2014年的1万刚出头(10789.1元),上升为2019年的15046.4元;江苏则由2014年居住支出占比排名全国第12位,冲到了2019年的第4位。
整体上看,31省份居住在支出中的占比,极差已从2014年的15.4个百分点,扩大为18.9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教育文化娱乐的差距相对较小,上海以年人均5495.1元排在排名前列,比第二名北京多出1000元以上,是云贵川等地的3倍左右。
△ 2019年31省份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元)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整体上看,教育文化娱乐的支出占比较五年前有所提升:较大值从13.7%提升至14.7%,较低值从3.6%涨至5.3%。
和居住支出占比排名靠前的集中在沿海地区不同,教育文化娱乐方面,2014年支出占比靠前多出现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包括湖南、山西、吉林等地。
消费、投资、出口,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过去一段时间,投资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面临着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而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都对出口贸易造成一定冲击。
在这一大背景下,全面促进消费已成为应对中长期挑战、保持经济韧性的必要之举。“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具体包括消费升级、公共消费、绿色消费、汽车住房消费等。
消费不单纯是一种经济活动,是各项社会经济条件准备到位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有专家指出,“十四五”期间,要把促进扩大消费的着力点放在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力争使中等收入群体达到6亿人左右,使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40%左右。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将会对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形成巨大推动作用。”
收入差距
西部收入涨幅较大 东北城乡差距最小
图片来源:摄图网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社会均衡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重大区域性战略的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渐增强,然而各大区域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从东、东北、中、西部的区域角度看,从2014到2019年,后三个区域都已从1万元以上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水平,迈上了2万元的台阶;东部地区则从2.5万元以上,一路站到了4万元的门口。
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其中,无论城乡分开还是合在一起看,西部都是可支配收入涨幅较大的区域,西部农村达到增幅横向对比的较大值57%;东北地区则增长最慢,其中东北地区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仅有37%,是少有在40%以下的数据,与西部农村的增幅差距高达20个百分点。
△ 各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乡差异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西部地区,尤其是其农村地区增长较快,但内部的城乡差异仍然是较大的,从2014年的2.9倍仅缩小为2019年的2.8倍。相比之下,东北地区的城乡差距最小。
△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区域间差异城市进化论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制图
整体上看,东西区域间的差异变动不大。无论是2014还是2019年,东部基本都是其他三个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倍左右;差距最明显的,仍旧表现在东西部的农村地区。
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议已明确,“十四五”时期,要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也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对此,有专家指出,在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之后,政策焦点和机制建设应及时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一般来说,相对贫困标准是以中位收入水平为基础制定的,因此,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有助于尽快把已脱贫的农村人口提升到中等收入行列。
当然,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也不仅限于收入水平一个指标,还应该包括其他与人民生活品质相关的内容——稳定的就业、符合基本需要的居住条件、充分供给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超过基本生存需要的相关消费等等。
来源:城市进化论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