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成都中心城区将建成100个示范精品公园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未来成都市民的绿色福利将越来越多。
《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年)》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编制于近日完成,目前正在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
《送审稿》提出:
到2025年,实现城市绿地率不低于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4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的目标。
到2050年,市域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保护和修复,公园城市绿地系统更加完善,环境、经济及社会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编了解到,公示时间截至2020年6月17日。期间,市民可通过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官方网站,或发送邮件至1359679@qq.com,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公园绿地
各类城市绿地及绿色空间将占中心城区规划面积56%
《送审稿》明确,至2035年,成都中心城区3677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建成各类城市绿地及绿色空间2058.02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的56%。其中,具备公园功能的绿地3642个,面积为1633.34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的44%。
按照规划,至2025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内建成示范性精品公园10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4㎡/人;至2035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内规划建设综合及专类城市公园141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6㎡/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5%,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湿地生态系统
将全市湿地划分为5个湿地区
《送审稿》明确,优化湿地资源空间布局,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确保现状湿地总面积28716公顷(43万亩)不减少,至2035年,全市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
据了解,根据各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将全市湿地划分为5个湿地区:龙门山湿地保育区、都江堰灌区维护区、城市湿地恢复保育区、龙泉山水生态修复区、丘陵-平原湿地修复区。
其中,城市湿地恢复保育区将拓宽滨河绿廊,减少城市对河流的胁迫,拦截地表径流的沉积物,过滤污染物,净化水质,构建滨江的生物栖息地和景观游憩公园。龙泉山水生态修复区,生态核心保护区通过植树造林,提高自身水土保持能力。
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点建立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体系
《送审稿》提出,加强全市生物物种调查与监测,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措施,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使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持健康稳定。
将重点建立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体系。在龙门山,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推动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实现种群稳定繁衍,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核心,自然保护区为支撑,建立起集“救护、繁育、野放”为一体的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网络保护体系;同时需要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查,对其他物种生境展开研究,并按照生境要求实施生态区的建设。
龙泉山是全国四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将对候鸟生境开展研究,按照候鸟生境要求实施生态区的建设。
市域绿地系统
至2035年东部新区城镇绿地率不低于45%
在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送审稿》还强化了“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形成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的网络化布局模式。
其中,东部城市新区将严控生态底线,保护生态资源,完善城市绿化体系,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绿地系统。至2035年,城镇绿地率不低于45%,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6/人。
特色镇包括聚源、三道堰、平乐、甘溪、兴义、通济、怀远、五凤、安仁、洛带等97个。倡导“一镇一特色”,突出绿地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
农村新型社区环境绿化应体现川西地域特色风貌和良好的生态效益,绿地率控制在20%-30%之间,鼓励墙面绿化和屋顶绿化。农村新型社区出入口、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可适当设置集中绿地,应利用不宜建设的场地改造成小型绿地。
来源:成都日报
小助理有话说: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血拼成都楼市”公众号,如需了解更多成都楼市资讯,添加“小助理”微信(ID:CDfocus-C),备注“加群”,即可进入购房交流群答疑解惑撩助理哟~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