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提公园城市这两年,成都又多了25个建设项目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作为“首提地”,在成都,“公园城市”四个字已经走出理念、规划和文件,成了一个又一个落地项目、一项又一项新消费场景,以及更宜居更次序井然的社区、更具活力的商圈……
成都梳理了76个项目形成公园城市示范区首批建设项目库,并先期启动了25个,通过先行先试,寻找公园城市的路径和逻辑。
20项规划和技术规范,1141个增绿项目、120个网红打卡点位、1979条背街小巷整治……这些项目、场景、绿道或者商圈,走进成都人的生活,变成了更宜居的生活、更丰富的购物、更多的幸福感,让人们感受生活之美。良性循环,也让越来越多企业,愿意主动加盟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中来。
四季有花、全时有景
为更宜居而改头换面
气温差不多8度,冬日暖阳爬上了头顶。这时候,成都人大多会选择和家人朋友一起,往家附近的公园走一走。
就像水和空气,在成都,公园是市政建设的重要工程,在公园里骑车散步,也是普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这种习惯其实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尤其在汽车问世之前,行走、骑车其实是一种生活常态。今天,当我们在追求什么是宜居时,不如回过头看看城市的初心,过去的这些习惯,常常就能帮普通人找到这种简单的幸福感。
成都很快找到了这种逻辑,在“公园城市”标签的前缀上,加上了“美丽宜居”四个字。这四个字意味着,成都要从原来的“产-城-人”逻辑,转换到“人-城-产”。
对一座历史悠久、人口千万的超大城市来说,逻辑转变意味着需要改头换面。
“夹”在金牛大道和茶店子西街—茶店子正街之间,这个曾是金牛区最老棚户区之一的地方,最宽处只有200米,却被打造成了一个公园。甚至在今天,这里还是周边居民最常来的地方。
新金牛公园
走进公园,红蓝两色“撞色”绿道非常显眼,通过色彩将红色的骑行区、蓝色的步行区进行区分,也通过这两种颜色和周边的生态融合起来。海绵城市的理念也被引入了新金牛公园中,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利用起来,为公园内的鲜花提供滋养。
从最老棚户区,到较受欢迎的公园,新金牛公园只是案例之一。
又比如,温江区幸福田园示范区将脏乱差的废弃河道,打造为草长莺飞的湿地公园。武侯区金江公园示范区实施“宜居水岸”工程,修复河岸2.5公里,新增绿地12万平方米,初步呈现“艺术江岸,休闲河畔”的美丽景象。
武侯区金江公园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杨小广透露,成都去年改造老旧院落300个、棚户区7780户,提升修复绿地面积1076公顷,建成绿道192公里,建成市政公园22个,小游园、微绿地263个,以及“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条,塑造“家在园中”的城市生活空间。
这样宜居的公园城市,是成都连续11年蝉联幸福城市冠军的秘诀。
火车厢就餐、网红地“打卡”
为新消费而“头脑风暴”
身在成都,公园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宜居,还有更丰富的“买买买”、更“潮流”的消费场景。
在成华区二仙桥公园里,由老式火车厢改造而成的“K160”机车艺术餐吧人潮拥挤,餐吧推出的“花椒咖啡”“花椒冰淇淋”,受到喜欢追逐潮流和新鲜的成都年轻人的喜爱。在这里,这样的文创还有很多,看艺术展、喝文创咖啡......构建起全新的公园城市消费场景。
成华区二仙桥产业型公园城市示范区位于成华区二仙桥街道,有机串联优质文创公园、铁投紫瑞府等产业项目,打造以工业文明为品牌、多元场景复合呈现的产业社区特色公园城市示范区。
“K160”机车艺术餐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是一家利用公园内保留的老式火车厢改造而成的24小时餐厅。餐吧以复古为主题,借助于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开放优势,打造集咖啡、餐饮、酒吧于一体,以音乐会、露天影院、文创市集为集合的实验性公园艺术社区和体现“景为我用,景由我兴”的公园文化打卡新地标,为文创园区与社区提供24小时高品质生活配套。
住在新都区的林聪则更喜欢带着孩子到泥巴沱森林公园过周末。这里最吸引他的,是一个名为“泡泡营地”——这个透明的小房间是他小时候的重要记忆,而通过打造经典场景,很快便唤醒了这一代人的城市记忆。
在更多游客眼里,来成都,不仅要吃火锅、看熊猫、逛宽窄巷子,观看一部与成都有关的话剧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打卡方式,比如《成都偷心》。换句话说,戏剧或将成为成都重要的城市名片。
《成都偷心》
成都还有更多“绿道+”“公园+”,100余个场景品牌比如夜游锦江、沸腾小镇、百花小院、江滩公园;120个网红打卡点位,比如城市之眼、香香巷、竹艺村、府河摄影公园……
成都锦江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路此前就算了一笔生态账——公园有皮划艇、无边泳池等项目植入,“估算公园每年的运行成本约300万元,产业运营起来后,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或许正如戴德梁行成都公司策略发展顾问部负责人魏晓龙所说,正是成都政府为主导的市场化运营体系和模式,才能吸引了专业公司投资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数据显示,成都植入文体旅商设施154个,新业态场景224个,引入社会资本94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0%。
在成都,因为公园城市,站上了消费潮流顶端。
人车分道、社区共治
为更和谐而改革创新
成华区望平滨河路,是一个条没有机动车辆打扰,没有路边摊贩占道的沿江小巷。这条路被成都给予了公园与社区融合的探索。
过去,这里常常发生的是人和车抢“地盘”情况,这既是周边居民生活的苦恼,也影响了城市的秩序。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建立锦江两侧慢行系统,为市民打造更有品质的公园社区,另一方面,又势必倒逼了临锦江形成慢行开敞空间必须进行交通重组。
成都花两年时间,通过合理规划绕行路线,将机动车道从望平滨河路后退至望平街。同时,望平滨河商业街第二第三街区路网潜力也因此被激发,多种商业和消费形态植入后,重塑了本地的商业价值。
坚持车退人进,将道路还与市民,这在此前可是鲜有前例。还好,从今天这里宽敞整洁的人行步道,和道路侧的书店、咖啡馆、花店,的确为人们提供了更有品质的服务,很快成为了城市新的打卡地。
甚至,这种商业价值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这里的租金从过去的40-60元/平方米,到今天较高达到500元/平方米。
其实,望平滨河路最难的是,要打破过去传统格局和原油的思维习惯,通过塑造新的城市形态,让市民感受到改变后的生活比过去更宜居。
无论是社区治理,还是公园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宜居。过去公园的打造常常只会为社区治理的便利让步,但两者有关宜居的共同点,却被成都巧妙利用。
这样是场景还有很多,比如麓湖社区、新桥社区、和美社区等利用绿色开放空间常态化组织社团活动、举办特色培训,市民群众睦邻友爱、自得其乐。望江楼公园、百花潭公园通过拆围增景改造、惠民活动植入,实现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多元业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
公园城市,带给成都人更和谐的邻里,更幸福的家园。
来源:红星新闻
小助理有话说: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血拼成都楼市”公众号,如需了解更多成都楼市资讯,添加“小助理”微信(ID:lousir-2018),备注“加群”,即可进入购房交流群答疑解惑撩助理哟~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