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排名前列“近零碳建筑”来了!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成都排名前列“近零碳建筑”
“近零碳建筑”指建筑物通过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较大幅度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运行过程中全电化,不使用燃气,建筑排放的碳量处于较低水平。
“近零碳建筑”不仅利用各种手段减少自身产生的碳排放,还收集并利用雨水、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最终达到“零废水、零能耗、零废弃物”的理想状态。
该大楼总建筑面积7.8万㎡,地上建筑面积3.9万㎡。项目由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刘艺牵头各专业院打造,全过程BIM(建筑信息模型)设计。
“项目共采用了30多项低碳建筑技术,其中引领技术9项、示范技术24项。”该项目关键技术策划实施团队、中建西南院双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渊说。
数据显示,通过低碳建筑技术的采用,中建滨湖设计总部较成都市一般办公楼年均能耗120千瓦时/平方米的标准,降低至40-80千瓦时/平方米,每年可以节省用电186万度,约150万元,年减少碳排放约1027吨。
“8000多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做到了建筑屋顶全覆盖。这就好像给大楼戴上了一顶‘防晒帽’,降低了大楼的城市热岛效应。”袁渊说。“防晒帽”+“植物遮光帘”,美观且实用。
隐蔽的角落都有节能技术
在办公用电中,空调是一个耗能大户。除了屋顶花园、垂直绿化为大楼降温,大楼的“外套”——幕墙所采用的特殊材质玻璃,较普通中空玻璃节省35%的空调能耗,得热系数优化至0.19,比采用中空玻璃低37%。
在窗户设计上,大楼采用的“气象跟踪技术自控天窗”,可以根据感应器联动实现自动开启,加上可开启百叶,增大了自然通风面积。在设计中利用了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室外风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还在局部实验“预冷通风技术”,通过机械风机在过渡季节进行预冷通风,进一步降低能耗。
屋顶花园除了美观,还通过装置将雨水导入大楼地下室的雨水收集池,用于植物灌溉和场地冲洗;同时,采用智慧灌溉系统,节约水资源。根据测算,每年可减少用水约1700吨。
在建筑的六层和七层,安装有光伏板。整个建筑一二层的示范区域照明及电脑用电,以及地下室照明和充电,都来自这些分布式光伏发电。
“大楼分布式光伏板面积总共865㎡,装机容量163千瓦,年发电量约12.9万度;地下室设有的大型储能机房,相当于‘充电宝’。此外,机房中的运维系统可实时监控发电量及用电量。我们还在南侧建筑屋顶新增光伏板,扩大直流电使用面积。”袁渊表示。据测算,光是建筑光伏发电一项,每年可产生10万元收益。
在屋顶,还安装有采光装置,可连通楼下办公室的顶灯,通过折射,将自然光送入室内。
在大堂往头顶看,天窗、不耗电的大堂灯,都为室内送去光明。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清勤表示,该项目采用的预冷通风、温湿度独立空调系统等各项技术非常适合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项目在近零能耗方面的试点示范,为同气候区的办公建筑实现更高程度的绿色、健康和零碳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