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大不同”的产业文件,值得成都产城人关注!

搜狐焦点成都资讯 2022-02-21 20:14:4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21年的成都GDP数据很遗憾没有上到两万亿,作为西部最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去年的经济发展的确有些“差强人意”。 2022年成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什么?成都的发力产业有哪些?这些产业要达到什么目标?或许,作为务实的一届政府领导班子,最为注重的就是这些问题。 最近,一个新词频繁见诸报端——“建圈

2021年的成都GDP数据很遗憾没有上到两万亿,作为西部最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去年的经济发展的确有些“差强人意”。

2022年成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什么?成都的发力产业有哪些?这些产业要达到什么目标?或许,作为务实的一届政府领导班子,最为注重的就是这些问题。

最近,一个新词频繁见诸报端——“建圈强链”。

相信敏感的产城人已经注意到,今年成都的产业发展重心和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源自于2021年12月8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发布的一份红头文件——《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

有资深业界人士甚至表示,“这样的政府工作文件,几十年来还是排名前列次见到。"

图截自《工作方案》

作为指导2022年成都政府经济发展的红头文件,我们关注到了这样的政府文件与过去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点一

20个重点产业目标任务明确到数字

1月,成都将“建圈强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圈强链成为成都市2022年十大工作重点之一。

成都施行“建圈强链”,即一种高质量产业发展方式。“圈”——即,产业生态圈;“链”——即,重点产业链。

图截自《工作方案》

可以看到,《工作方案》给三大门类、20个重点产业制定了明确的“KPI”指标,发展目标方向都更加明确。这种以管理企业的方式来做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在各大城市里是非常少见的。这也让我们对最终的完成率充满期待。

此外《工作方案》还提出,到2025年,要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高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药健康等高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成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达到8800亿元,金融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保持国内一流位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0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并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主要载体,培育形成千亿级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不同点二

“链长制”责任到人

给目标任务制定严格的KPI,并将每项指标分解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这种方式特别像公司化管理模式。

此次《工作方案》不仅明确目标任务到数字,还责任到了相关部门和人,实行“链长制”,也展现了政府灵活的工作制度。

什么是“链长制”呢?

所谓“链长制”,指的是由各省、市领导挂帅,担任一条产业“链长”,利用链长的综合协调优势,在更高层面上保障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发展。

链长制包含“链长”“链主”“产业链”三个要素。

“链长”是产业链倡导者、支持者、维护者、守望者,往往由地方政府高级公务员和行业协会负责人担任;

“链主”是企业,是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能够协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活动,在产业链协调中会利用其主导地位实现自身利益较大化,淘汰产业链落后环节,引领产业链发展;

产业链通常兼顾战略新兴产业与特色发展产业。

链长制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十多年前全国实行的河长制,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层层互链,责任到人,如今的应用到产业发展领域的“链长制”异曲同工,发展方式也更加高质高效。

这些产业功能区要重点关注!

《工作方案》的《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责任分工》附件中,将20个重点产业分门别类,归口到相应部门领导,最终划分了12个产业生态圈:

1.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2.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3.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4.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5.汽车产业生态圈6.新型材料产业生态圈7.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8.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9.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建设西部金融中心)10.新消费产业(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11.都市农业和食品产业生态圈12.碳中和产业生态圈

文件明确了上述产业生态圈的主要承载地和协同承载地,提到了很多成都耳熟能详的产业功能区,四川知道注意到,一些不被熟知但具备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功能区入选了主要/协同发展地,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号,例如(不完全整理)

1.航空航天产业协同发展地:成都未来科技城

2.轨道交通产业协同发展地:金牛坝科技服务产业功能区(科技研发及勘探设计)

3.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地:天府经济牧山数字新城(数字新基建)

4.人工智能协同发展地:白鹭湾新经济总部功能区(绿色智能经济)

5.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地:少城国际文创谷

6.新消费产业主要承载地:少城国际文创谷 协同发展地:天府奥体公园(体育文旅消费)

7.碳中和产业协同发展地:中法成都生态园(绿色低碳服务业)

图截自《工作方案》

不难预见,以上12个产业生态圈的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将在建圈强链行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期,上述提及的新兴产业功能区圈也将迎来发展机遇,推动片区”人城产“焕新。

的确,这份关系到接下来成都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工作方式方法的”大不同“,在更加精准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和更高效高质的”链长制“推动下,我们亦期待”建圈强链“行动为成都这座超大城市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注入更强的动能。

来源:四川知道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