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钱的人,真的越懂买房吗?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爸妈买房就听伯伯的因为他最有钱。”
不少人的习惯,遇事喜欢找身边最有钱最成功的亲戚“取经”,包括买房。理由很直白:有钱人都有财商,跟着他们买总没错!
去年初开始沟通的一个会员,刚毕业的年轻成都女孩,父母名下两套房,她有过一次交易记录,因此是普通资格。
买房目的是投资升值。刚开始沟通,她中意某远郊区域的改善洋房,总价195w左右的套四。这是她的亲伯伯给的建议。
在她的心目中:伯伯家是他们亲戚中最有钱的,名下有不少大房子,买房也很有眼光。深入沟通后了解到,伯伯家的房产累计六套。
其中三套不良的:龙泉商业别墅、崇州别墅,德阳商场格子铺(已烂尾)。这三个当时总共投入900w,目前基本不具备出手可能性。
三套正常的:分别于09年、13年、17年购入,均是200平以上大宅。三个小区基本都是当时炒作成分比较大的楼盘;放到当年称得上豪宅。但是现在回过头看,地段和房子的品质早已过气。当初累计花了1200w购入,目前的总价值是1800w。
其中09年买的那套从9k单价涨到了2.1w,算是涨幅较大的,伯伯也一直引以为傲,觉得自己踩对了点,堪称买房置业的成功典范。
不实在的房子严重影响高收入家庭的财富积累
根据会员透露,伯伯家的年收入从08年开始一直稳定在200w到500w之间。相当于她家庭收入的十倍水平。他们全家人都对伯伯买房置业的传奇事迹津津乐道,但他们也忽略了一个事实:伯伯家目前的固定资产总量,并没有和身为工薪阶层的他们拉开十倍的差距。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伯伯家的房子,大多不实在。一方面是房子本身的流通性匮乏,流通性是升值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伯伯买房的时候为喜好买单的成分过大。比如09年的那套房,放眼09年的成都楼市单价破万的产品凤毛菱角,单价7000-9000之列,不乏后期涨到3.5w以上的狠角色。
但是伯伯买的是伪潜力地段的伪品质楼盘。同时期单价四五千的刚需盘,只要地段选择得当,今年也能达到2.4w左右的二手成交价。沟通几个月后,会员的观点发生了转变,后面根据我的建议,在去年8月选择了锦江区某二手,所有加一起大概花了180w。
现在月收租3500,房子也涨到了220w。而她最开始想买三圈层的改善洋房,也是源于伯伯的买房心得:要大、要新、住得开,才会涨。
有钱人买房也会犯错
高收入状态下,人最不缺的是自信心和消费欲,把房子当成消费品的大有人在。我见过有人一年赚了1000w,买了十套天府新区不限购别墅,五套自己住,五套送员工,生意出问题后房子无法出手救急,全家崩溃;也见过年收入200w的工厂小老板,死磕格子铺,专挑高租售。两三年后,承诺的高租金无法兑现,也无法自行招商,求告无门白白葬送四五年的血汗钱;
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最不值得的便是为那些经不住时间考验的东西买单。
上面提到的例子,会员的伯伯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安排得当。除了自住的大宅,其他房子尽量选择好租好卖并且价格划算的楼盘,再挑选一些优质稳妥的商业地产用于收租。
从08年至今,在成都楼市的大行情背景下,完全可以实现房产价值突破5000w,年收租200w。
观念之差,导致自己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前期的高创收没有得到很好的积累;这是事实。
“房子空着就空着,物业费我给得起,反正不会跌”的观念应该摒弃了。
房舍万间,也怕十室九空;每间都产生价值,方能细水长流!
来源:成都房小弟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