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两年,成渝迎来怎样的新定位?寻找“较大公约数”

搜狐焦点成都资讯 2021-12-19 01:13:4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提,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印发,成渝联动发展正逐步从夯基垒台走向成势做强。对于成渝而言,这是一次迎接全新定位的“官宣”。 如何理解成渝的新定位?《规划纲要》赋予重庆和成都的定位有何差异?成都如何与重庆共同寻找“较大公约数”?日前,记者专访了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提,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印发,成渝联动发展正逐步从夯基垒台走向成势做强。对于成渝而言,这是一次迎接全新定位的“官宣”。

如何理解成渝的新定位?《规划纲要》赋予重庆和成都的定位有何差异?成都如何与重庆共同寻找“较大公约数”?日前,记者专访了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刘军伟。

成渝新定位变在哪里?

纵览《规划纲要》,推动形成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发展新局面,是全文多次强调的突出特点。双城经济圈内的两大中心城市重庆和成都,都被赋予了极核引领的作用,但对比过去两座城市“独自美丽”的发展思路和定位,《规划纲要》里两座城市的定位都有所重新校准。在川渝合作框架下,双核互动有错位、有共建。

《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成都“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对比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提出的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及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五中心一枢纽”变成了“两中心一城一枢纽”。

↑四川天府新区

“其实成都的功能新定位是一脉相承的,新的定位更具概括性,从本质上讲这些功能都是支撑成都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和对国内国际资源要素配置运筹能力的跃升。”刘军伟表示,比如区域经济中心涵盖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更加强调成都在全国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再比如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涵盖了对外交往中心及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更加强调门户枢纽对外链接、对内辐射带动的作用。

同样都是建设科技中心,刘军伟注意到,在双城经济圈战略下成都引入原始创新的力度大为增强、争取“国之重器”的布局上更有实力,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规划纲要》中也明确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刘军伟认为,双方的功能定位主要基于发展基础和优势、细分领域不同,重庆的制造业基础更厚,成都的生产性服务业走在前列,消费活跃,预计将入围第二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

“双城在功能支撑的细分领域上合作的空间非常大。”刘军伟表示,成都应扩大门户枢纽和战略腹地优势,与重庆在提升经济发展能级、增强资源要素集聚运筹力、构筑科技创新先进优势、提升文化影响力、创意活力及国际事务参与度等功能领域寻找“较大公约数”,共同争取国家战略资源落地布局。

↑重庆

成都如何做强“一核”?

新的定位赋予了成都探索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的时代使命,这意味着成都将加快促进产业、人口、创新等要素集聚集成,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和经济人口承载能力。

如何做强这一核?成都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成都提出以建设示范区为统领,增强城市发展能级。

“我认为一个城市能级的提升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这个城市与全球主要城市节点的链接度,对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运筹力,链接度和配置运筹力越强,城市能级就越高,比如纽约、伦敦等。二是这个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影响力,城市能级越高,腹地范围就越广,对腹地经济组织、生产力布局、资源要素集散的主导作用就越强。”刘军伟表示。

总结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等国际上先进城市发展经验可以看出,高能级的城市一般具有经济组织运筹、资源要素配置、科技创新策源、文化融汇引领、国际交往协调等部分或全部功能,且通过对外高效链接和对内辐射引领两种方式在全球或区域中提升城市地位、发挥功能作用。

这些,恰好是成都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都需要突破的瓶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在的川渝两省市有近1.3亿人口,成渝地区在整个西部地区都是龙头和核心引擎地位。但从规模体量、人均GDP、地均GDP、人口密度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仍与国内前三大城市群存在明显差距。《规划纲要》提出极核引领,就要把重庆和成都的经济体量和经济效益做起来,从对外对内两个扇面增强要素配置能力。

刘军伟认为,从成都发展实际来看,成都具有相对广阔且联系紧密的战略腹地、链接国内外的陆港空港枢纽,为集聚运筹国内国际资源要素、提升城市功能能级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成都在科创、金融、文创、开放合作等功能领域也有一定的特色,比如科创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资本市场比较活跃,特别是科技金融发展较快;文化很具活力;“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优势已经显现。这些都是成都在下一步应该筑强的优势。

↑成都科学城

成都需要弥补的短板包括城市经济体量、创新策源能力和开放平台等方面。尤其是与沿海城市相比,2020年,成都GDP仅为上海的45.8%、深圳的64.0%、广州的70.8%,人均GDP差距更大。在创新策源能力的投入方面,2020年,成都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2.8%,上海、深圳分别为4.1%、4.9%;产出方面,成都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与上海、深圳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在开放平台方面,成都数量偏少,2020年,成都共有高能级开放平台9个,与上海(22个)深圳(18个)差距较为明显,开放平台支撑仍需进一步夯实。

双核如何联动?

事实上,为唱好这出双城记,川渝两省市党委、政府已出台《加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 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主动加强战略协同、政策沟通和工作对接,聚焦协同培育高级现代产业集群、协同提升创新能力、协同推进开放平台建设等深化双核联动。

“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双核或多核心城市群的极核城市联动发展是必然趋势,像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多核心城市群,极核城市通过联动发展,形成功能上的分工协作关系,共同引领城市群向高能级发展。”刘军伟表示,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成渝两大极核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并存,既有对周边区域资源要素的吸附作用,但同时还将部分产业功能向周边拓展延伸,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助力区域共同富裕。“相信随着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成渝双城能级不断提升,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效应会更强。”

成都与重庆如何共塑“极核”要素配置、创新、开放功能?刘军伟认为,一是主动对上共同争取,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科技研发中心等创新设施,各类特殊货物进境指定口岸及国际投资贸易平台等重大开放设施,以及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落地建设,全面提升“极核”创新策源、枢纽门户、资源要素配置功能。二是联动推进对外畅通,共建国际国内航线网络,打造高级机场群;强化空港陆港水港功能联动和多式联运衔接,协同搭建运营组织平台,强化与通道沿线城市协作。三是对内联动共兴,围绕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支撑带动能力,共同培育若干以成渝为中心,在成渝地区配置资源要素、组织生产销售的跨区域产业集群。

共建会削弱成都本身的优势吗?刘军伟否认了这一观点。他以成渝地区合力打造高级机场群为例解释,在他看来,重庆第二国际机场的规划建设可能对成都两大国际机场的客流有一定的分流作用,但整体来看,成渝区域拥有4座国际机场之后,对高端资源的吸引力会比中原、长江中游、关中等城市群大得多。同时,周边城市修建机场是支线民用机场,更多服务国内部分航线,成都打造国际空港枢纽是要聚力提升“含金量”,即国际旅客的中转率和国际货物的中转率,从而强化成都这座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枢纽性,成为全球要素、金融资本聚集的地方。

正如网友判断的那样:“单独看,重庆和成都都各自有自己的明显短板。但成渝作为一极,在内陆城市中,无论在航空、高铁、港口、能源,还是人口、科教、对外交往等方面,特别是发展要素最齐全的。”只有双核互动和提能,才能带动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跃升。

来源:成都商报-成都发布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