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川渝将共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搜狐焦点成都资讯 2021-11-08 23:23:2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后,川渝两地又一重大举措来啦!双方将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建立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合作协议》两大协议,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11月8日,政事君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日前正式签订《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

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后,川渝两地又一重大举措来啦!双方将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建立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合作协议》两大协议,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11月8日,政事君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日前正式签订《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建立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合作协议》两份重磅协议,从不同角度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这也是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后,川渝两地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举措。

减污降碳

川渝两地将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川渝两地一衣带水、山水相连,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大气、水、土壤环境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成都青龙湖湿地

▲重庆两江新区礼嘉智慧公园

两地如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在《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中,双方提出了较新的愿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融合,协同建设西部低碳高质量发展高地,助力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

川渝两地将在以下方面进行强化

推动战略规划协同、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方面。双方将定期开展区域减污降碳形势会商,协同争取科学合理的2025、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共同争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开发和交易、气候投融资、碳普惠创新、林业碳汇、试点示范、对外合作等方面支持政策,协同争取更多水电等清洁能源留送川渝两地。还将协同争取优化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更好发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水电优势。

推动共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双方将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依托双方已有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共同探索推进川渝两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同时,支持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重庆中心创新发展,共同打造西部碳市场能力建设服务高地,并将开展碳普惠机制调研,探索相互认可的核证减排量。

在减污降碳方面的合作也将持续深化。双方将按照国家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协同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分析,推动数据共享;协同开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合作,协同推动做好页岩气开采甲烷泄漏治理;研究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对气候变化机会清单,探索开展两地一体化降碳效益评估。

环评“白名单”区域“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

 未来川渝两地还有这些新动作 

川渝两地如何开展合作?《关于建立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合作协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双方计划共同申请建立跨区域建设项目环评联合审批机制,对跨省的建设项目,向生态环境部争取支持,将环评审批权下放给川渝两地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审批,原则上由项目主体工程、主要产排污环节所在省市或者承受主要生态环境影响省市的生态环境部门审批,力争做到建设项目“同城审批”。同时,将建立邻近区域引入建设项目“白名单”机制,对可能造成相互环境影响的区域,协商建立引入项目“白名单”,该类项目环评可不跨区域征求意见。

双方将共同探索构建区域“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体系,也就是以成渝地区已建立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基础,协调相邻区域、跨界流域的环境管控单元的管控类型和管控要求,建立成渝双城经济圈及周边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其中,以区域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加强跨省相邻区域管控分区和管控要求的协调性,实现各省综合管控单元、环境质量目标等有效衔接,促进区域间“三线一单”编制成果的协调统一。并将以加强自身环境问题的解决为重要基础,共同推进“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的落实落地,促进区域生态、大气、水等环境质量的改善。

双方还将推动统一两地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具体来看,将协调沿江工业空间布局约束,协同加强两地跨界流域生态空间管控,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相关管控要求,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协同推动沿江化工、造纸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严控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向成渝地区转移。此外,将协调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要求,逐步推动统一成渝两地生态环境准入要求,严格煤电、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建材等“两高”项目环境准入。共同推进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跨省新区率先实施统一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

来源:蓉城政事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