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频吹暖风,至少10个城市“鼓励买房”,成都怎么样?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行业震荡期,房地产“至暗时刻”的每一条利好消息都会掀起波澜。最近,楼市接连吹暖风:
首先,信贷环境趋向宽松。
1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将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近2个月,央行罕见单独公布房地产贷款增加情况,向市场传递了温暖的政策信号,支持了合理购房贷款需求正在得到满足的说法。
相关报道显示,房地产企业融资正逐步回归常态。11月以来,多家房地产企业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融资规模较10月大幅增长。从目前的放款方向看,央企、国企位于融资弹药输送的排名前列梯队;少数财务情况较好、信用评级较高的大型民企,如碧桂园、龙湖、金地迎来了融资的小阳春,但占比更多的普通地产民企,还很难被惠及到。
其次,关于房地产的表述更积极。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12月8日-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12月11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中国经济年会称:“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支柱产业”这个词语上一次出现是在2008年,国务院18号文件说:“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更重要的是,至少10个城市动起来了。
伴随着降准落地,信贷端的放松,以及楼市新定调为“良性循环”。锐理君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个城市迎来了“鼓励购房”潮,主要是从人才补贴、贷款额度、契税、购房补贴等方面出台购房优惠政策。
政策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市场的应对也在跟进,针对这样的情况,锐理君也聊聊几点看法:
1、房住不炒仍然是主基调,政策弹性调节或是大趋势。近期全国高层会议对楼市定调:“房地产为支柱产业”、“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重点满足首套房和改善需求”。从截至目前各地发布的购房优惠政策来看,出台政策的城市多为去化压力较大的三四线城市,定向财政补贴成为主流,很少有城市放松限购限价政策,这也符合接下来房地产政策的主方向,即为了“顺应居民高品质住房需求,更好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可以预期的是,为了这个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因城施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环节。
2、房地产市场韧性强,信心更重要。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70城房价变动。列入统计范围的 70 个城市,有63个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有59个城市一手住宅下跌。但今年 1-11 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8131万㎡,同比增长4.8%;销售额 161667亿元,增长8.5%。数据显示,全国商品房销量和价格同比仍在增长,库存量并未飙升并且仍然保持在低位,房地产韧性很强,这也很好地诠释了“支柱”地位。行业迈入新起点,后市信心更重要。
3、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人均居住面积从6.7㎡增长到目前已突破40㎡。人们居住整体紧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要住得更好。
4、房地产的问题不完全是政策的问题。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地产行业的焦点或者矛头,都聚焦在政策的“严”上,显然是不合理且不正确的。在房地产这个庞大的“施工队”“资金池”内,作为参与主体的房企,本身就有太多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泡沫长大的背后,功利主义、冒险主义、激进主义、投机主义横行。在冰封期,房企的无奈与无力被无限放大,受困也成了必然。经历阵痛,对市场的敬畏(产品、服务的深度拓展)、对政策的敬畏(稳定的发展心态),应该成为市场的特别共识。
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的行业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历史,未来房地产这个行业不再野蛮生长,不再暴利肆掠。房企应该从金融属性的资本较量,回归到居住属性的产品较量。这些调整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利好。
来源:锐理数据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