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会当天,弘阳地产传出大裁员!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有原弘阳员工向扒财精Bacaijing爆料,弘阳地产经历了一轮大换血,总裁走后,资金、融资、人力多个业务口的负责人也都走了,带动下面不少员工离散。
现在有几个业务口,调了些人补上了,二补一这种,一看就是临时的(因为有这种操作,就不明写哪几个部门了,有兴趣的后台撩)。多数部门都有人员优化指标,还在处理,要在今年3.31之前确定人员,较好走完流程。
弘阳地产,在招人上有一手,裁人则是留一手。弘阳在上海地产圈“成名战”就是2017-2018年一口气请了张良、蒋达强等十几位知名职业人,给的职务都不低,总裁就有三个。2020-2021年,总裁们离开地却很有节奏。表面上,要么是合约到期了,要么是快退休了。背后其实是大规模的“提质增效”。翻译一下,这4个字——
放在组织架构=扁平化=减去一些层级或部门;
放在人力口=人员优化=裁高招低;
放在营销口=压缩费用=从每个人头上再压效能;
放在运营口=工程该压不该压的帐,都再压个几个月,能省的人工都用所谓“数字化”换了...
这一轮被劝退的员工说,“公司的说法是,3月优化掉,6月会开始新的招聘。谁知道会不会招,公司就是为省钱动人头的。也有可能裁高招低、裁多招少,反正对外有说在招聘,就会被看成是正常的人员优化。”另一个资金口的员工说,“一些区域公司去年优化早的,开年已经在招了。当时集团很多还没感觉,谁料很快,连自己中心的总经理都走了,去的隔壁一家公司做总裁助理。这算升职了,但像他能力和运气都在线的,毕竟少数。”房地产去年底到今年初,被曝光裁员的公司不在少数,有些裁员比例到了50%,甚至更高。但弘阳非常“技术流”,扔了三大高管离退的“闪弹”吸引注意力。“你想一想,当初张良和蒋达强签约弘阳的时间,就隔了一个多月。都是合约期满,应该差不多时间离开。但张良去年就走了,蒋达强硬是在今年3月才宣布离开。中间还隔了一个何捷,说是等退休。”高管走得各有所求、员工走得无声无息。弘阳这个裁人的节奏,把控得太好了。不是谁预谋高升,谁愿意隐退,谁想要跨行。只因老板嫌贵,耐心有限。
一是因为销售不达标。
2017年弘阳老板提出的千亿战略——2020年实现千亿的销售目标。但2020年已经过了,销售额865亿元,踮个脚都摸不到千亿。
二是因为弘阳的隐性负债触发预警。
有机构统计了84家地产公司的隐性负债评分。结果显示,有16家公司的评分小于5分(中位数是7分),代表隐性债务负担较重,已经触发了隐性负债预警,其中就有弘阳地产。
三是因为难赚钱。
弘阳集团2018-2019年的EBITDA利润率从27.8%降到了22%。弘阳是去年才大力提“回归江苏、做透大江苏”,但开发结转需要时间啊,地价又没降,如果不大幅缩减三费,这两三年的利润率、回报率等等核心指标,会很难看。
四是因为没多少钱。
弘阳财报上的“现金短债比”这个数字看了没用。
2020年的现金及银行结余185.3亿元,是增加了,但其中的受限现金增加了(28.6亿元),再减去已质押存款32.5亿元,能用的就124亿。只看一年内的债,里面银行贷款和优先票据就有114.3亿。别忘了,应收款和应付票据,本质上也是债。弘阳一年内的占了90.7%,2020年还增加了34%到56.6亿。明股实债,每家都有,弘阳尤多。扒哥不多说了,看图吧。
(质疑明股实债的一个常规方法,投那么多合营联营不占利润;非控股权益成倍涨,分不到利润。)
来源:扒财精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